本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长久以来,滑板就被人所贴上让人肾上腺狂飙,注定伴随着伤痛的运动,因此也和当时大家推崇的,女性应该乖巧远离疼痛背道而驰,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依旧有部分人认为,滑板应该是属于男孩子的专属特权。
但如果按照女孩应该远离疼痛的逻辑,那么是不是生活中有关危险的事情都不应该去做,我们冒着受伤的危险,只是为了想体验我们所想体验的事情。
人们不应该以自己的要求去过度保护他人,他们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自由的,无论是谁,都有闪闪发光的权利。
而现在新时代里就有一群不甘心被定义的女性,撕掉自己的标签,只为自己而绽放的滑板女孩。她们现在形成了滑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在告诉我们,滑板世界里面,性别歧视正在慢慢被消磨。
1996年Toy Machine最经典的影片《Welcome to Hell》的片段中Elissa Steamer凭借出色的表现一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在此之前,从未有女性出演滑板影片,同时Toy Machine自豪的宣布签下Elissa Steamer,那是滑板史上第一个女性职业滑手,现在是毋庸置疑的传奇人物。
她从根本上改变了滑板界只有男人玩的好的定义,无数个第一萦绕着她,Etnies与她合作带来第一双女式职业滑板鞋,第一个拥有签名板面的女滑手,第一届女子街式的第一名,紧接着就是各个大赛的第一名,荣誉与美貌集于一身。
在前几年中,40多岁的Elissa Steamer宝刀未老,与年轻一代的女滑手拍摄了纯女滑手出演的大片《GIZMO》最后他们坐在一起的模样,像是Elissa看到了她们越发像当年的自己,令人欣慰。
滑板不识Leticia,滑成大pro也枉然,强悍的滑板风格令她在滑板世界熠熠生辉,同时还兼具美貌,93年出生的她,是这一代滑手中的佼佼者,与之较量的只有在19年SLS决赛击败她的日本滑手西村碧莉。
她的履历在年轻一代的滑手中是最有含金量的,五届X-GAME的冠军,熟悉这个比赛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比赛是强手如云,参赛选手的水平并不亚于SLS,也难怪她的偶像是Elissa,跟随偶像的步伐成为了这一代的女性滑手中的佼佼者。
更多的时候,人们都在馋她的身体,我就不一样,我可以挺直腰板的说,我馋的是她的技术。
我的12岁,刚知道滑板是啥东西,她的12岁已经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在她之前,我们从始至终将Plan B的Ryan Sheckler称作神童,因为他创下14岁成pro的记录,而Sky打破了她的记录,在11岁就慢慢的变成了了Almost的滑手,并拥有两个签名板面,而其中卖出的收入,有部分作为公益捐赠。
在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她采访中所说的话:我住在日本,有时觉得女孩就应该安静地留在室内,但这更促使我更加努力去滑板和冲浪。我想对大家说女孩也可以做男孩做的所有的事情,而且这确实奏效了。
看起来她所走的路更加顺坦,没有前辈那么多坎坷,得益于前辈们不懈的改善女滑手的环境,也凭借自己2岁开始滑板,10多岁的年龄就可以在大赛上和其他的哥哥姐姐们拼的有来有回,天赋可想而知。
而在最近,Sky Brown也出圈了,在滑板传奇Tony Hawk指导下完成了一个成人都觉得困难的动作。
在滑板的长河中诞生出不少强劲的女滑手,比如Lacey Baker,还有Alexis Sablone,西村碧梨,国内现在的女滑手也正慢慢成长。
我抽出三个年龄段中有代表性的女性,每个女生都可以很从容的玩滑板,用实力证明,滑板并不是男生的专属运动,从她们的三个阶段年龄段中,我们也显而易见,现在对于女滑手的苛刻慢慢的转向宽容,直至Sky Brown的时候,我们该很庆幸,原来我们大家可以从那么小就玩滑板,而不是被别人说小孩子就应该玩过家家或者什么样的事情,这些少不了最初的女滑手们一起努力,年轻滑手们的实力证明,最后才有现如今的结果。
换句话说,她们在三个时空中,都选择了向前,像一把火炬,接力传承,为我们展现着女性力量。
有人在赛场上拼搏,有人在场下呐喊助威,言语不能控制他人的思想,于是,便有人拍摄电影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传统影片里,我们常常会聊起《狗镇男孩》还有中国滑板启蒙电影《危险之至》等,以及后面拍摄的纪录片《滑板少年》,无一例外,视角都是针对滑板与梦想的意义,或者说展示滑板的魅力。
而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最佳短片的奖项给到的是《女孩的战地滑板课》,讲诉的是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中有一群女孩在滑板学校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学习滑板,而当时的背景是,阿富汗的女孩们每天要面临着侵犯,绑架或者被买卖的地位。
而滑板教会他们的是勇敢,女孩们学习滑板课的过程,也代表逐渐学着勇敢,争取权利,自主表达情绪,片子教会我们勇敢这比滑板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
我仍然记得短片的最后,镜头略过街上的行人,当地的女人带着黑色的袍子匆匆走过,最难过的是,她们并没选的权利。
我们时常看到有人在问,滑板会不会摔跤,当然会,我们都需要学会勇敢,对于滑板中的女孩来说,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年轻的女孩们,在你们讨论滑板时,不要再问女孩子滑板留疤会怎么样,生活就是需要充满着激情,为何我们不尝试着勇敢一点,好好体验下滑板。
《滑板少年》的诞生,讲述了一群男孩滑板的故事后,女性力量也没有停止下步伐,《滑板少女》从此诞生,于2018年1月21日圣丹斯电影节同时展出,两股相同的力量并肩携手为滑板的未来所规划蓝图。
与《滑板少年》悲怆的故事不同,《滑板少女》为我们展示了滑板逐梦的观感,质感如同当年的《狗镇男孩》一般,讲述青春正当时,滑板为女性带来的美好,在2020年的时候,拉到了投资化身美剧《贝蒂》,切切实实地是为了女子滑板事业而发声。
女性滑板的题材在近年来多了一些,实力不够,我们从观点上改变人们的想法,并不是只有男孩才有对于滑板的梦想,女孩也有,也许需要更加多一点的勇气。
滑板的兴起之后,滑板事业也随之发展,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排在前面的龙头老大,他们都是从冲浪板那个年代到滑板的期间发展,无一例外的都是最先接触这个行业的男生。
而在96年的冬季,一只女性创办的滑板公司在繁华的曼哈顿街头渐露头角,今天看起来并没什么特殊,而在当时,一群老大爷们的运动中突然有一家异性创办的公司出现,是非常罕见的,她们就是现在的Rookie skates。
女生对于美感的细腻接触和艺术细胞让她们的衣服,以及板面显得与众不同,很快成为曼哈顿的热议对象,并且在当时滑板的产业刚起步,大家都相互扶持,Supreme,Emerica以及Zoo York教会她们如何去运营一个企业,很快她们和另外的品牌一样能够有自己的滑手。
她们的滑手团队中,少不了女性的存在,秉承着多元化的标签,她们逐渐完善了团队,队伍增加人数,也不仅限于女孩子,她们从一个女孩子创办的公司也正式蜕变为多元化的公司。
而我们熟悉的GRIL取名为女孩,竟然在2018年才有第一位女滑手的参与,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文1996年,Elissa 也刚刚成为Toy Machine的职业滑手,她们在不同的地点,团结了在一起。
就像我上文多次提到的Elissa在1996乃至今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无数女孩,在2012年她决定为了滑板领域做些什么,于是合作创立了Gnarhunters,后来还与nike合作,为滑板行业源源不断的输送资源,帮助了更多的滑手。
我们总是会认为男生就应该更懂滑板一点,就好比男生喜欢车,就喜欢跑去科目一教学直播,实际上教学的是女教练。我们并没有资格去说,哪个性别做什么比较好,尤其是在有必要了解的领域,并没有具体的性别优势,而是取决于你没有用心去做,滑板事业就是如此。
滑板过去了二十多年时间,我们也可以从肉眼发现,滑板圈子慢慢的变包容,现在你去板场看一下,有的女孩子出尖翻稳的不行,跳台阶她们也敢冲一下,技术并不差过男孩子的比比皆是。
我们谈论女性力量并不在于政治正确,而是在于我们的眼光是否开始聚焦到她们。阻碍她们滑板的大多数是傲慢与偏见,前辈们在每个方面为我所展示,这是一个可以跨越的鸿沟。
归根结底来说,滑板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性别优势,而是在于态度,为什么有的人想练什么招没几天就会,有的人一个月都出不了,那是因为别人都在刻苦练招。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力量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她们正在壮大滑板的队伍,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打破性别偏见,而在这之前,要先问一句,有没勇气去滑板?
我们身边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滑板的女生,对于滑板,她们认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三分钟热度之后,还是想要继续玩下去,这就是态度的转变。在滑板之后,还有很多的变化,评论区的女孩子们,可以聊聊滑板之后的变化,男生可以聊聊身边的板女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