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令人关注。“由于专业局限性比较大,之前投了很多份简历,始终没合适的工作机会,没想到在校招活动中找到了合适的岗位,与我所学的专业高度匹配,投过简历后,面试流程都是在线上进行,免去了奔波烦恼,十分便捷,期待在惠山区开始新的生活!”应届本科毕业生李梦婷在“百企千才高校行”山东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已经与无锡某汽车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这是惠山区积极“搭桥铺路”,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人才供需“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目前,惠山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重点项目落地众多,科学技术人才、产业人才缺口十分庞大,因此我们主动出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专场招聘会,尽可能多地为企业精准招聘人才,确保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与就业提质扩量互促共进。”人社部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今年以来,惠山区人社部门以推动区域、产业、人才融合发展、同频共振为方向,从供需两侧出发,依托惠山区零工市场,打造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惠山区就业创业,为惠山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了让大学生了解当地情况,让“走出校门”和“走进职场”能够平稳过渡、无缝衔接,惠山区充分的发挥零工市场“蓄水池”作用,建立就业需求信息数据库,瞄准需求、因人施策,为就业登记注册的大学生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政策咨询、公益岗前技能培训,为求职者尽快胜任岗位创造条件,同时,切实做好就业“助推器”,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人才供求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分专业、分行业精准向企业匹配对接合适人才,以“保姆式”服务,逐步提升求职成功率。
“校招活动为我们企业招聘到不少产业人才,其中不乏重要岗位紧缺人才,线下+线上定制化网络直聘形式也为咱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升了效率。”无锡某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招聘经理表示。截至目前,惠山区共组织参加校招36场,参加企业658家,涵盖航空航天、量子经济、分子材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电气工程、国际贸易、车辆工程等产业领域,收到简历3852份,达成就业意向近630人。
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无锡市惠山区在经济发展的承压期,积极吸纳和储备“溢出”人才,优化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所需人才结构,将对未来当地经济的再次腾飞打下基础。(苏楠)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