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人】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压力日增
    【2025-03-06 】 铬版基材性能

      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优势,但长久来看,中国车企面临重资产在俄投资的巨大压力。

      2.俄罗斯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施压中国车企,如取消认证、提高报废税等,但本地化生产和供应链配套进展缓慢。

      3.尽管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俄罗斯组织本地化生产相对冷淡,积极出口消极建厂。

      4.与此同时,欧美日韩车企已全部撤离俄罗斯市场,但2024年他们在俄销量得到有限恢复。

      5.从长期看,中国车企仍然面临重资产在俄投资的巨大压力,需要仔细考虑是否在此做长期打算。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占据着优势,但从长期看,中国车企却面临重资产在俄投资的巨大压力。

      其实去年下半年俄罗斯媒体就发动了舆论攻势,一些出租车司机和个人消费者表示,发动机寿命只有5到7年,也有说电池不耐俄罗斯的低温。

      2024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报废税,就为了封堵中国品牌的平行进口通道,只让中国品牌走法人批量进口渠道。

      一文中提到过,在2024年5月份的俄罗斯汽车工业展上,总理米舒斯京因为拉达三款车的方向盘都从中国进口,批评了阿里哈诺夫,强调本土生产的必要性。

      别说当时阿里哈诺夫上任刚上任不足两周,就算再给5年他也难以解决这一个问题。

      阿里哈诺夫当然对此有数,但他仍然非常卖力地实施国产化计划。泥地里当然不会凭空长出本土汽车供应链。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吃到市场红利中国车企,到俄罗斯建厂,用了很多手段,全都是施压,没有一个从正面鼓励和吸引的手段。这正说明阿里哈诺夫缺乏合适的工具。

      当然,截止到现在,国产供应链和本地化整车生产,都几无寸进。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2024年,俄罗斯汽车销量155万辆,同比增长48%,相当于战前2021年水平的92%。2025年1月份,

      以上集团销量合并了旗下所有子品牌,包含了本地化生产(合资、独资)和大贸、平行进口。

      ,我们也曾经估算过,如果从价值链角度看,占有率可能超过9成。现在更坚定了这一看法。

      与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占据主导地位不同,中国车企对于在俄罗斯组织本地化生产相对冷淡。即便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全工艺工厂,仍然只有长城的图拉工厂一个独苗。该厂2014年开工,2019年6月投产,设计产能15万辆,其中一期产能8万辆。

      奇瑞曾经试图合资生产,但由于合作伙伴的原因放弃了。而江淮则成功实施了合资、授权生产的路线都是合资出品(莫斯科人牌)。

      中国乘用车品牌当中,还有少量KD工厂,但产量都比较低,现在是否还在用,非常成疑。

      吉利和奇瑞,2024年11月传闻在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等地建立工厂的打算。不过,这些传闻从未获得品牌官方证实。即便真的存在规划,从传闻走到现实,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这里是俄罗斯,其他厂家估计都被长城图拉工厂漫长的5年建设周期吓到了。

      有意思的是,奇瑞、哈弗、长安在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阿拉木图部署了本地化产能。更有意思的是,并非是三家工厂,而是三个品牌在同一家工厂生产。

      该厂2024年底完成土建,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设备调试,预计将在今年4月投产,设计年产能9万辆。

      该厂还计划作为大型枢纽,不断新增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供应商投产)。俄罗斯梦寐以求的本地化生产+供应链配套落地,

      将中国品牌的前置产能拉到自己这边,利用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税优惠政策对俄罗斯出口。俄罗斯当然了解这一点,报废税就是用来补欧亚联盟的关税优惠窟窿。

      俄罗斯利用自身市场规模吸引产业链落地,到目前为止未达到目的。直接原因在于

      俄乌战争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货币汇兑困难、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固有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朝令夕改。

      而急于拉产能的行政和税收手段,又成了“政策不稳”的新证据,可谓越努力越失败。

      但再往深一步,考虑一下为什么阿里哈诺夫只试图用“负激励”手段实现目标,他难道不懂鼓励和拉拢政策(比如土地、税收优惠和建厂补贴),以及更长效的营商环境改善、政府服务能力提升,更具吸引力吗?

      明白和做到当然是两码事。长效手段而言,别说阿里哈诺夫,就算普京和米舒斯京亲自推动,都无济于事。因为政府工作方式和政策风格,是基本经济生态塑造出来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对此并无直接干预能力。

      而看似相对容易的短期手段,现在也没办法,因为整个俄罗斯经济都被战争绑架了。2024年俄罗斯军费占据联邦政府开支的41%,不过这是乌克兰方面给出的数据。俄罗斯自己称2024年军费占据财政预算的30%。

      不管是41%,还是30%,都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地方政府更没能力为吸引外企投资而做什么经济上的承诺。

      当然,没钱可能是暂时的。从俄罗斯人的本性上来说,他们的思路可能是,你到我这赚了这么多钱,还不按我的意愿从事,那么你将得到铁棒而不是糖果。

      眼下这些措施都相当软性,远远称不上“铁棒”,是因为俄罗斯当前绝无可能离开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可以动用小手段让中国品牌少赚点,一旦后者无利可图就要跑路,那么俄罗斯市场就要傻眼。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日韩车企确实全部撤离了在俄工厂,说丢弃也不为过。但是2024年他们依靠各种贸易手段,在俄销售得到有限恢复。

      (2.5万辆)、大众(1.7万辆)、现代(1.7万辆)、起亚(1.6万辆)、宝马(1.2万辆)。而且,2023年12月放弃在圣彼得堡工厂(以1万卢布的象征性价格)的现代,近日突然宣布要重启该工厂。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占优的局面,短期内没什么问题。即便战争以某种方式停火或者达成协议,几年内也不会改变这一点。因为西方车企回到俄罗斯需要花上一段时间。

      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俄罗斯面对中国车企的筹码,不会像今天这么少,恶心人的花样也会更多一些。

      从长期看,中国车企仍然面临重资产在俄投资的巨大压力。所有的不便和不可预测,也都可以和潜在经济利益相权衡,就看中国车企是否在此做长期打算了。毕竟2008年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一键导航